在东部市场烽烟四起的时候,中材却独辟蹊径转战西北,从零起步,5 年时间即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中材时代”。同为西北战略的组成部分,推进方式却各不相同:天山股份,先出资救助再接受无偿划拨;赛马实业,则是自治区政府直接拱手相让。祁连山一度是诸多巨头觊觎的对象,而中材在开始阶段遇阻之后,断然在祁连山周边全线发力。大批新线的布局,既增加了收购谈判的筹码,也向对手发出信号,使其知难而退;而祁连山一旦重组成功,新线与祁连山既有的产能合并在一起,更增加了对区域市场的掌控能力。在兼并重组的道路上,中材集团“法无定法”,收购祁连山虽然一波三折,最终却是一箭三雕顺利拿下,堪称经典。
今日之中国,东部地区已是人满为患,放眼北京上海,私家车限号出行,公交车早晚爆满,犹如沙丁鱼罐头,政府恨不得把市民打包做成压缩饼干;高楼林立几乎见缝插针,难以再有规模扩张,曾经红火的水泥市场也逐渐不可逆转地走向萎缩,金融危机到来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既有企业良辰不再,为保生存,难免刀光剑影,自相残杀。相对于东部的萧条,即便是金融危机的今天,西北水泥企业依然一片火爆的光景:生产线高速运转,等待拉水泥的车队排成了长龙。因为需求火爆,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长期居高不下,用户恨不得往水泥中掺上几斤酵母,一包顶上几包用。
在广袤的版图上,西部绝大多数地区保持着近乎原生的状态,仅有的一些城市也与内地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差距,犹如一张白纸,期待着“最新最美的图画”。西部大开发,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今天东部的繁荣。更加辽阔的西部,恐怕远不止三十年的繁荣市场!
直到金融危机猝然而至,一些企业才“突然”发现这块西北早已存在多年的“洼地”,纷纷摩拳擦掌。但面对已经布局完成、“一夫当关”的中材,加上国家严格限制新建产能的宏观调控政策,后来者恐怕已难有大的作为。风闻海螺水泥要被安徽国资委打包出售,隐隐透露出其不太平坦的前途;海螺自身虽然极力摆脱,但平白使发展前景增添了几分变数,扩张之路也因此多少有些自顾不暇。冀东四面出击,同样没有当地政府支持的根基。向外扩张,“肥水流出自家田”,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兴趣,这可能是省属国企共同的悲哀。中材的区域战略,使其他对手难以撼动中材的控制地位,在未来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中材顺风顺水一家独大的西北局面将长期保持。
商场如战场。一些人风风火火,攻城掠地,不亦乐乎;一些人运筹帷幄,谋定而动,一招制胜。胸怀韬略,各领风骚。有时候高手对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杀机四伏;表面不温不火,心中却早已未雨绸缪。待到平地惊雷,却是大局已定。高涨的股市,疯狂的楼盘,火爆的背后有时是崩盘的隐忧,等终于下定决心大举杀入,也许正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家。机会对每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发现的早晚。准确把握未来的机会,那是少数人具备的才智。
同为战略重组,风格亦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兼并,有人喜欢整合。看起来相似的连横,有时会有“混合物”和“化合物”的差别;有人看重“大”,有人追求“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者有之,五虎上将可抵曹兵百万者亦有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兵无定法,水无常形。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西部。这是一些有识之士的明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在西部,西北有着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占住了西部,一定意义上就是占住了未来发展的先机。中材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总能赢得合作方的广泛好感。中材在西部兼并重组的战略,难免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除了广而告之的明修栈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暗渡陈仓?毕竟,中材涉足建材行业几乎全部的产业,在能源、资源、装备等诸多领域,同样有着大力施展的空间。
来源: 《中国建材》2010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