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报] 让中国技术在世界舞台展示魅力---记快速成长的中建材国际工程公司
媒体聚焦| 2008-10-21

  从单一做设计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发展到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工程总承包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30年的改革开放使这家已有55年历史的设计院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长期以来,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难以生产高档优质浮法玻璃。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浮法玻璃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创新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9项授权专利,实现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向优质高档“第二代”的全面升级,打破外国公司在浮法玻璃高端市场的垄断和技术壁垒,对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全面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该公司在国内第一个将传统的垂直引上生产线改为先进的浮法线、第一个建成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个建成浮法玻璃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第一个将玻璃厂烟气脱硫技术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第一个将中国玻璃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第一个设计投产具有国际水平的超大浮法线……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玻璃工业现代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作为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服务业务的核心企业,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主动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确立“突出主业,相关多元”的经营方针,整合了玻璃、水泥、建筑“三大主业”,打造了凯盛工程、凯盛机电、凯盛矿产和凯盛环保节能“四大平台”。

  |尽管该公司在国内已占据80%左右的高端玻璃技术市场份额,但企业并不满足,决心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与“巨人”共舞,打造中国建材技术出口的“航母”。

  早在2002前,越南日产4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工程设计项目进行国际招标,数十家世界著名公司参加投标。经过十几回合谈判,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凭借优秀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一举取胜。首战告捷,企业声名远播,当年就一口气签订了哥伦比亚、缅甸、越南等国的五项工程总承包和技术服务合同。

  目前,该公司在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中已占据90%份额,并与近300家跨国公司保持良好合作,与西门子、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应用自主开发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为德国海德堡、日本太平洋等国际著名水泥公司建设了几十条大型水泥生产线,确立了我国水泥EPC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光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还得有自己的先进装备。为了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该公司在安徽蚌埠市投资建设了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占地2000多亩的产业园区,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着力构筑玻璃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孵化器、薄膜太阳能玻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用玻璃新材料基地等。目前,6000吨/年球型石英粉生产线、6000吨/年高纯超细电熔氧化锆生产线、5000吨/年超细硅酸锆制品生产线等3个高科技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这些项目全部采用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全部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产品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批量出口。

  10月6日,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二期工程重点项目---蚌埠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开工建设。该项目利用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分两期建设两条超白压延太阳能玻璃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产品将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前景广阔。预计两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销售额将达7亿元。

  原先靠国家拨款赖以生存的蚌埠玻璃院在改革开放中跃入市场的海洋后,始终将创新摆上关系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寿始终坚信:不创新就没有活路、出路。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发展民族高科技玻璃工业的新路。

  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从2003年起便跻身世界工程设计咨询公司200强,经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22.5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75倍,净利润较2001年增长了30倍。仅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就签订国外工程技术合同近2亿欧元,地域由东南亚、中东、非洲发展到全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